★国家“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托养中心 | ★山东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康复训练基地 | ★日照市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定点单位 |
时间:2009-01-11 11:37:11
一、体验――提高学习能力
智残儿童由于自身的学习障碍,认知能力和正常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死记硬背,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已不能适应他们的学习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创造实实在在或模拟的环境,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学习知识融入到活动中去,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让学生直接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则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于是我在开放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解放孩子的手脑,甚至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充分与具体事物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在体验之后激发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上医院》时,学生和老师一起找医院,并分组看病。经过亲身体验,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认识了“挂号处”、“门诊室”、“取药处”,了解了看病的流程和基本要点。由于是他们带着老师看病,他们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兴趣浓厚,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创新――拓展思维方向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确实,每个少年儿童身上都具有创造的活力,智残儿童也不例外。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在语文整合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突破口,以现代教育媒体为手段,以拓展学生思维方向为目标,对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方式、多顺序、多途径地提示认知对象,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哲学家康德指出“想象力作为一种创新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新力量,它从实际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为第二自然。”因此,思维想象能力是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 智残儿童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想象常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易深入。现代教育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色俱备的优势,帮助学生扩展认知领域,提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替代经验,丰富其思维表象,促使他们想象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思考,开阔思维,培养的创造能力
在学习《猫医生过河》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还有谁会来?怎样来?为什么猫医生要请牛伯伯帮助它过河?树林里还有谁可以帮猫医生过河?为什么?老师注意接纳孩子任何奇特的提问和答案,并均持鼓励、肯定、欣赏的态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合作――培养健康个性
智残儿童由于生理缺陷,经常处于失败的处境中,长而久之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常表现为敏感、合作性差、不安、闷闷不乐、自卑、孤独感,还有些产生厌倦情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而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语文课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活动主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不仅是文化知识技能,还有社会交往技能,他们将不会再畏惧走上社会,走入人群。
以语文为主体的整合课堂教学,打破学科界限,融入多学科知识,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以促进学生知,情,行,意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