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结构化教育
时间:2008-05-13 15:09:21
结构化教育是1970年由美国心理教育学家Eric Schople创建的,是一个个性化的教育训练项目。1972年,美国北卡罗来那州议会通过立法建立了孤独症和社交障碍儿童治疗教育部门,设立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医学院精神科。结构化教育项目(TE-ACCH)就是该部门主持的一个公共卫生项目,它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旨在改进孤独症和社交障碍儿童与家庭、亲人、社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项目。经过30年的研究,TEACCH已成为一项对孤独症儿童治疗和教育非常有效的综合性教育措施,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被认为建立和推动了儿童发育疾病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目前,美国有45个州,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始进行结构化教育,包括美国、英国、丹麦、瑞典、法国、比利时、冰岛、巴西、新加坡、沙特、科威特、俄罗斯、波兰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等。 任何一种孤独症干预方法,都有其背后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反映着该种方法对孤独症障碍的认识、对干预最终目标和目的的预期,对干预实施人员职责和角色的定位等。只有了解了其背后的理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干预方法的实质,也才能更好地使用它们。
作为一项跨度几十年的系统的研究项目,结构化教育的基本理念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它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干预手段如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有着不同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其中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结构化教育提出并倡导在干预过程中考虑、尊重“孤独症文化”。
严格意义上讲,孤独症当然不构成一种“文化”,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发育障碍。但结构化教育认为,孤独症这一症状,影响着患者的思维、饮食、着装、工作、休闲、交流等活动的方式。由于这些不同于常人的差异性的存在,他们往往遭受到社会、他人较低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症群体具有着某种“文化”的特质,因为“孤独症”这个词语,在指代着一个群体的同时,也揭示着这个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可预测的思维及其行为模式。
由此出发,孤独症干预者的角色便被相应地界定为:“非孤独症文化”和“孤独症文化”之间的“翻译者”,他们要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要懂得如何向孤独症患者解释非孤独症文化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从而使孤独症患者能够更加容易、更加成功地适应非孤独症文化的世界。
结构化教育的创始人把孤独症患者适应世界的过程比作一个人到外国的旅程。在听不懂、看不懂当地语言、文字,无法与人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不适应。此时如果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字,遇到能够听懂自己语言的人,或者学习一些该国的语言文字,无疑会促进这个旅行者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回到孤独症儿童康复问题上,干预的实施者承担的就是这种翻译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具体地讲,就是通过促成以下两个目标,来达到帮助孤独症患者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的目的:增进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改造他们所处的环境,使之更具有包容性即更适合孤独症患者们的感知觉特点和行为模式。
具体地讲,孤独症文化具有如下所述的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单个地看,并不是孤独症患者所特有的,但孤独症患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多种特征的综合。这些特征综合起来,才导致了他们的障碍,即所谓的“孤独症文化”。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1.无法理解事物的含义
孤独症患者最大的思维特点是,他们往往无法理解事物、活动所包含的意义。虽然有些孤独症患者能够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沟通,但他们并不明白周围的事物、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所包含的意义,因此也难以把这些事实和行为联系起来。在他们的头脑里,充满着一个个独立的经验,但对这些经验背后的概念、目的、联系、原则等却一头雾水。
2.过分关注于细节
我们经常能发现孤独症儿童能看到地上十分微小的东西,或者看图画书时只把注意力放在图画的某个细小的角落而忽视了画面整体。这都是他们过分关注细节的表现。毫无疑问,这个特征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行为。比如,有位高功能的患者,每当和同伴谈论起公园时,总是会把思绪转移到他曾在某个公园里见到的一块奇怪的石头,而忘记了和同伴的交谈。
3.注意力分散
孤独症患者往往十分容易被无关的刺激分散注意力。这些刺激不光来自外部,有时也来自于内部,如患者心里总是不断地执行着数数、计算、打节拍等心理过程,影响了注意力。患者往往不会灵活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不会忽视一些无关的刺激,这造成了他们注意力的分散。
4.思维具体化,不善于抽象思维
孤独症患者的思维往往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不能抽象地思考。举个例子,一位患者在解释“笨鸟先飞早人林”这个谚语的时候,想到的是十分具体的表象:一只小鸟早早起来,飞到树林里面。他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这个景象怎么会有教育人要勤奋刻苦的含义。再如,一个高功能的患者自述道,她是这样来使自己理解和记住“诚实”这个词的含义的:每当用到这个词时,脑子里就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位小姑娘把捡来的一角钱还给了失主。
5.难以整合两个概念
结构化教育的创始人之一Mesbov曾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孤独症患者十分期待在自己每年进行的露营营地里,看到水木草开花。但由于季节原因,这个愿望多年未能实现。一年,由于露营调整了时间,终于赶上了水木花的花期。在露营的第一天,一位露营的组织者为了表示友好,特意摘了一朵水木花放在了他的早餐桌上。当发现水木花后,这位孤独症患者非常生气地找到了那位送花人,长篇大论地教育他摘花是不对的,应当保护环境,一个好人是不会摘花的。别人向他解释,这位露营组织者是一个很好的人,而他却说,一个好人是不会摘花的,摘花的人绝不会是好人。Mesbov解释道,这个人正是难以把“好人保护环境”和“好人摘花以表示友好”这两个概念综合起来理解,难以相信这两个概念可以同时正确。
6.难以组织和安排自己的活动
正因为孤独症患者具有思维分散的特点,他们难以把自己的活动互相联系起来考虑,因此,在组织和安排活动上存在相当的困难。
7.泛化困难
孤独症患者能够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往往只能在相同的情景中去应用学到的东西,换个环境,换个对象,就表现不出来了。这可能与他们无法理解知识技能背后的真正含义有关。
8.时间观念差
很多孤独症患者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很差。他们做事情往往不是太快,就是太慢。由于缺乏时间观念,他们常常难以理解“开始”、“中间”和“最后”的含义,难以理解“先做……再做……”的规则,或是不懂得等待。
(二)学习方式的差异
1.视觉优势
相对于听觉信息,孤独症患者对于视觉信息的输入和处理更加擅长。有人解释道,这是因为孤独症患者的视觉接收系统本身就优于其听觉接收系统,另外,视觉信息是固定不变的,而听觉信息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这也是孤独症患者存在视觉优势的可能原因。
2.过分依赖于辅助
由于语言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孤独症患者往往得到他人的很多帮助(辅助),这些辅助增加了他们的依赖性。如在一些语言训练中可以发现,患者可以学会一些新的词语和句子,但在没有人提示的情况下,他们基本从不主动使用这些新词和新句子。
(三)神经行为(neurobehavior)模式的差异
1.强迫性强
孤独症患者身上常常表现出某些强迫症的症状,如反复地做同样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地寻找东西等等。这种强迫性使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2.过分焦虑
很多孤独症患者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经常感到挫败感和沮丧。这部分是内在的生理因素导致的,部分是由于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遭受的失败所造成的。
3.感知觉存在异常
一些医学研究很早就表明,孤独症患者在感知觉上存在异常。比如,难以忍受某些细微的声音,却对极大的噪声听耳不闻;喜欢舔、闻物品;偏好于某种质地的衣服材料;喜欢晃动并凝视自己的手指等。
以上各种差异综合起来,就导致了许多孤独症障碍的外在表现:对常规的过分遵从;攻击性行为;社交技能和情感理解力的缺乏;游戏技能的缺乏;主动性差;不配合行为等等。
结构化教育认为,我们在干预孤独症患者时,不应该总是想着去纠正他们的习惯和行为模式,令其和我们相符合,而应该尊重他们的特殊差异,创设有利于他们特点的学习环境。结构化教育的内容和策略,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并结合了上述“孤独症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