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二)
时间:2008-05-13 15:30:21
(三)视觉时间表
孤独症儿童通常是有视觉优势的,也就是他们接受、理解视觉信息的能力比处理听觉信息的能力强。这就是有的孤独症儿童常常对大人的口头指令听而不闻,但却非常喜欢翻看卡片、文字的原因。基于这一特点,结构化教学提倡多采用视觉提示的手段。视觉提示是结构化教学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后面的内容会对此给予专门介绍。此处提到的视觉时间表,就是视觉提示策略中的一种。
同确立活动常规一样,使用视觉时间表可以帮助儿童了解对自己的要求、活动的内容和顺序,所以它也具有减少儿童焦虑和恐惧感、减少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作用,另外它还可以帮助儿童在没有大人的密切关注和提示时,能够通过观察视觉时间表来独立安排自己的活动,所以它对培养儿童的胜任感、独立性等重要品质也是
视觉时间表的―般形式是这样的:
上图的空格中,可以用文字、图形、照片等形式,表示出活动的内容。时间表可以用于两种用途:教室时间表、个人时间表。教室时间表所表示的是整个班级某日要进行的活动顺序,是比较概括的,可能是“早餐一大运动训练一个人工作一小组游戏”这样的表格(至于是用文字还是用图片来表示,是灵活的)。而个人时间表则用于提醒某个儿童个体的活动顺序。与教室时间表的主要不同在于,首先它更加具体、有针对性,比如涉及“大运动训练”的内容,可以将该儿童从事的具体活动表示出来,可能是踢球、做滑板等。因此,和教室时间表相比,个人时间表更加灵活,可以随当日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加以变化。另外,使用个人时间表时,在每一项活动结束后,可以在相应的文字或图片上打叉,或把图片取下来,以此表示该项活动做完了。这样对儿童来说更加易于理解。
在使用时,视觉时间表一般包括两部分:总时间表和程序卡。用于时间表的卡片也相应地做成两套,一份贴在(或插在)总时间表或程序表上,另一张则要贴在儿童要进行活动的地点上。这样,儿童从总时间表中抽取特定的卡片,根据卡片上显示的项目,找到贴有相同项目卡片的地点,开始进行该项活动。到底使用图片还是文字来进行视觉提示?这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而定。一般来讲,在刚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时,尽量采用具体、形象的手段,如实物照片<或孩子本人活动时的照片),渐渐过渡到使用较抽象一些的图片、简笔画,如果儿童认识文字并能够理解,就可以使用文字作为说明了。
(四)个人工作系统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具有独特性,集体环境下的教育必不可少,而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更加需要。个人工作系统就是指为儿童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供儿童独立工作的系统。个人工作系统是结构化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组织形式。为儿童设计安排的很大一部分学习内容,都要在个人工作系统中练习和完成。它的目标是使儿童尽可能地在没有教师辅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个人工作系统中用到了前面所介绍的三个要素:环境结构、常规、程序时间表,再加上特定的教学材料安排。个人工作系统所在的环境,通常在教室中某个专门分隔出来的区域,和整体环境安排一样,这个小环境要符合清晰、有序、可控的要求。各种教学材料要按照使用顺序摆放在儿童易见、易取的地方。
在个人工作系统中,视觉提示也十分重要。这里的视觉提示作用十分具体,就是指示儿童应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内容和顺序,具体安排时,教师应保证视觉提示能够告诉儿童:①下面要进行什么活动了;②这项活动要进行多长时间(或多少次);③怎样表示活动做完了多少、全部结束了;④活动全部完成后我可以做什么。下面分别就上述四点举例说明。
(1)可以参照个人时间表的形式,将要进行的活动,分解成各种步骤,以图片或文字(此处一般使用图片)的形式表示出来。比如,小明此项活动为“穿珠子”,那么就可以将整个活动的各个步骤做成图片:“图片1:小碗里的一堆珠子”,“图片2:串好的一串珠子”,“图片3:放回小碗的珠子”,“图片4:放回到柜子中的小碗”。这四张图片,可以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贴在桌子前面的墙壁上或桌面。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可以随时看到提示,并按照提示安排自己的行动。要注意的是,最好引导儿童建立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工作步骤常规。孤独症儿童往往不知道一件工作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可以用视觉信息作为提示,使他们较好地找出学习活动应遵从的顺序。比如做“配对”练习时,将需要配对的学习材料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摆好,并用箭头(→)标出从左到右的方向。孩子看到了就会很容易明白。
(2)可以通过在卡片上写出要求练习的次数,或者用形象化的时间表示作为提示。对于有些难于以具体量化的形式来表示结束的活动,便可以用视觉或听觉的信号来表示。比如在活动时,老师可以用计时器或小摇铃,在规定的时间到了的时候发出声响,向儿童宣告活动结束。
(3)每件活动、每个步骤的结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志。老师可以用一张一张取下卡片的方式,使儿童明白“这个步骤(活动)进行完了,现在我应该集中注意看下面的步骤(活动)了”。比如在个人工作区,儿童每做完一项活动,老师就取走(或让儿童独立取走)对应的卡片,当所有卡片都被取走时,就表示本次学习活动结束了。同样,也可以用手势而非图片来表示结束。当儿童习惯了表示结束的手势时,每当看到老师的手势,也会明白“这个步骤(活动)进行完了,现在我应该集中注意看下面的步骤(活动)了”。也可以在活动完成后,把相关的视觉提示和学习材料都放到一个“完成篮”或“整理箱”里,表示做完了。
(4)在所有活动步骤的最后,可以安排孩子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同样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做成卡片,贴在所有步骤卡片的后面。这样孩子看到这张卡片,就知道今天将会做这件令人欢喜的事情,但是只有在所有任务完成之后,才可以做。这实际上也是动机激发的一种有效的策略。
(刘昊、杨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