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托养中心 ★山东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康复训练基地 ★日照市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定点单位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康复训练 > 孤独症康复

结构化教育的实施办法

时间:2008-05-13 15:32:21

              结构化教育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干预过程中要用到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教学策略,例如:学习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辅助的形式和方法、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及学习材料等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等。由于篇幅关系,在此无法一一详述,仅对一些需要注意的原则性问题以及“视觉提示”这一核心策略进行归纳式的介绍。(一)坚持综合化和灵活性
与其他任何一种干预方法一样,结构化教育也不是一种包打天下的方法。实际上,在结构化教育中,也运用到了一些行为分析的干预方法。比如,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鼓励干预者使用“强化物”作为激励手段。再如,处理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时,也用到消退、塑造等行为干预的策略。这说明用于孤独症干预的各种方法越来越趋向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以实际效用为检验标准,在使用一种方法的同时不排除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中,绝不可拘泥于固定的套路,而是应该博采众长,综合、灵活地选择和应用教育策略。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十分注意变通。比如在个人工作区,不一定总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排列教学材料。在儿童比较适应这种顺序时,不妨改变一下顺序。这样一来防止了新的“刻板”情况,二来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不那么严格有序的常人世界。
(二)坚持个别化和针对性
孤独症是一种极具特殊性的障碍,每个儿童的发展特点、行为模式都不同。因此针对他们使用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应坚持个别化的原则,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比如在使用视觉提示时,就应根据儿童的不同水平选择提示的形式。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儿童,应尽量使用较为具体、形象的提示如实物、照片等,而对于程度较好的儿童,则可以使用抽象程度稍高的,如筒单的图形甚至文字。再如,对于生活和学习中的常规,也并不是说所有儿童都应建立固定的常规。如果有的孩子对计划的改变和环境的变化并没有那么在意,确立和适应常规这一条教学内容,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三)关子教学组织形式
    在学校的教学中,少数的几位老师要同时面对多名孤独症儿童。这时,只有合理地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才能使整个教学变得有序、有效。具体说来,应该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结构化教学可以分集体、小组、个别三种形式进行。在进行小组教学时,需要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时要考虑每个小组学生的人数是否合适,同一小组内学生的水平是否接近或能力互补,分配给该组的教师资源是否充足等。
    (2)在进行个别活动的时候,难免遇到多个儿童同时进行活动的情况。此时必须做统筹安排。应当考虑:教室内的哪些区域会有学生活动?每个区域里的儿童是否要学习新的任务,他们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辅助?如果只是让儿童练习已往任务,那么是否可以安排教师到其他区域辅导其他儿童?总之,哪些区域不安排儿童活动,哪些区域安排教师进入辅导,哪些区域可以只安排教师“遥控”,哪些区域可让学生自由活动,都需严密考虑。
    (3)应考虑是否用时间去限制活动的进行,例如儿童在各自的区域进行活动10分钟后,教师以铃声或手势提示学生转换区域。在区域转换时,对教师的辅助程度要求更高,此时如果安排不当,很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方面要从儿童的活动设计本身人手,将活动设计得更结构化,通过视觉提示等手段教导儿童尽量独立完成活动和区域转换。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学管理者统一安排教师资源,对转换困难、不易安静的儿童给予充分的关注。
    在推行结构化教学的初期,教师应该循序渐进,让儿童有一段适应期,在此期间,教师最好专注于训练儿童熟悉整个结构化教学模式,不宜设计太多个别工作的内容。因此,在转换活动、区域时,如果用时间去限制儿童活动,会让儿童和教师较易掌握活动的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对区域进行整齐划一的安排,如让全部儿童或整组儿童同时进入一个区域进行活动,其他儿童则在外等待,当上组儿童在该区域结束活动后,一起转到另一区域进行活动时,等待的儿童再进来。这样安排会严重浪费空间和时间,造成不必要的等待,不但难以照顾儿童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容易增加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在结构化教学策略中,“视觉提示”是最为重要的策略,在“环境的组织”、“常规”、“视觉时间表”、“个人工作系统”等内容中,都涉及到了这一策略的使用。因此,下面是专门就有关视觉提示问题的归纳和总结。1.为什么使用视觉提示
    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使用视觉提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孤独症儿童通常在视觉信息的处理上具有优势。前文已经提到过,有的儿童在接受、理解语言指令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但是却对看图片、认汉字有很大的兴趣,这就是他们视觉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存在优势能力的表现。第二,图片等形态的视觉提示是静态的、固定不动的。孩子对变化迅速的语言可能有理解上的困难,对于静态的图片则会容易理解一些。
    在结构化教育中,要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儿童都具有视觉优势的特点,但并不是全部儿童都具有这个特点,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必须大量地使用视觉提示的手段。了解了为何使用视觉[提示的两点原因,我们就可以对每个儿童进行具体分析,看他是否[具有这两个特点,然后决定他是不是适合视觉提示的运用。2.视觉提示的形式
    视觉提示的形式有很多种,在使用视觉提示时,需要把握的最重要原则其实就是一点:让视觉提示真正起到辅助的作用。掌握了这一点原则,就可以从下面的几种形式中选择适用的形式:
    (1)使用颜色标记作为视觉提示手段,可以用于:用不同颜色标记出不同区域,按区域摆放教学材料,区分属于每个孩子的用品(比如小明的椅子是红色的,小华的椅子是绿色的),分割房间区域(如红色区域是工作区,绿色区域是休闲区)等;
    (2)使用图片作为视觉提示手段,可以用于:展示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展示日常规范或程序,提醒儿童适当的行为等;
    (3)使用列表作为视觉提示手段,可以用于:提醒儿童要带到学校或带回家里的东西,提醒儿童要做的事情及其步骤,提醒儿童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等;
    (4)使用线绳(或划线)作为视觉提示手段,可以用于:指示出转换的路线,标记出需要排队等候的路线等;
    (5)使用隔离物(家具、墙壁等)作为视觉提示的手段,可以用于;指示出转换的路线,挡住儿童的视线使其看不到分心物,挡住儿童逃避的路线等。3.视觉提示应达到的要求
    首先,视觉提示要适度。视觉提示并非适用于所有儿童,所以使用时必须针对儿童个体进行分析、判断他是否适用。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家长的反馈,观察该儿童是否存在视觉优势的特点,是否对卡片、文字等很感兴趣。如果判断不准,可以尝试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视觉提示手段,在实际中观察儿童的学习情况。其次,视觉提示的水平。要根据孩子的功能水平,选择给予孩子何种形式的视觉提示。一定要选择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按照理解难度,从高到低的形式一般为:图片(简笔画和较形象的图画)、手势、照片、实物。这些形式有时是可以混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应坚持个别化的原则。有一点要做出提醒,在给孩子使用图片作为提示,或教孩子使用图片或手势与人沟通之前,不一定要专门教孩子认识这些图片或手势,因为实际使用的过程就是逐渐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的练习,孩子一般就会逐步理解图片或手势的含义。4.对视觉提示产生依赖
    大量地使用视觉提示会不会使儿童产生图片依赖,因而更少采用语言作为沟通手段?这一点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即使是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一些视觉提示的手段,比如交通信号灯、家用电器使用说明书、男女厕所标志等等。人生下来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即使是孤独症儿童也是如此。人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天生具有的,可以称为“元沟通”能力。“元沟通”能力的展现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语言只是途径之一,手势、图画等同样是进行沟通的途径。使用视觉类沟通的能力得到提升后,其“元沟通”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这对语言沟通能力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实际上,已经有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ZCS)的创始小组曾做过一项追踪研究,发现教一批儿童学会使用图片作为主要沟通手段后,他们中绝大部分的语言能力非但没有受到阻碍,反而有明显的进步。
    通过以上对结构化教育的起源、理念、内容和策略等的介绍,我们对结构化教育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结构化教育这种干预方法的使用,和其他任何一种干预方法一样,都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灵活性和创造力,只有细心、耐心地观察和了解孩子,勤思考、勤动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内容、形式,使孩子从中受益。
    (刘  荚、杨晓玲、于  文)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录
Powered by 日照启德培智学校   © 2004-2019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咨询电话:13455002228,0633 - 686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