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自闭症(孤独症)的作用
时间:2008-05-27 09:57:51
在这十多年从事音乐治疗及特殊教育工作的日子里,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的弱能人仕, 当中较多的是自闭症儿童,而对他们的训练也是我觉得最具挑战性的。 由于要迎合训练的需要,于是我将行为心理学、 自闭症疗法及音乐治疗三方面的资料统合起来, 找出有效而适用于香港的自闭症音乐治疗法。
自闭症的成因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六、 七十年代的主流理论认为父母亲在潜意识抗拒孩子, 因而令孩子也对环境和人际关系产生排斥,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现今已有足够的研究资料去推翻这个心理成因而去相信自闭症是生理上的问题; 虽然我们对自闭症的认识比以前大大的增加了,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找到可以治愈自闭症的方法;纵然如此,经过适当的治疗和训练, 自闭症患者还是可以在认知、情绪、社交及自理等方面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其中笔者认识一些方法如密集式行为治疗、维他命治疗、防止食物敏感、听觉综合训练、 感官综合训练、言语治疗及音乐治疗等,对很多自闭症人仕来说,都有一定的帮助。
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去达到治疗的目标,包括了重建、 维持及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音乐治疗师针对个人的特殊情况设计音乐治疗计划, 利用各类音乐活动如歌咏、乐器弹奏、节奏训练、音乐游戏、音乐聆听及即兴弹奏等, 配合心理学的运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仕。 音乐治疗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州等国家是隶属辅助医疗架构内的专业,与言语、 职业及物理治疗相同。
现在为大家介绍音乐治疗在自闭症治疗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自闭症人仕对音乐的反应
每一个人对音乐都有先天的爱好和反应, 从一项初生婴儿对声音反应的研究 (Standley & Madsen, 1990)显示,初生婴儿最爱听的,便是妈妈的声音,其次就是女性的声音和音乐声, 由于初生婴儿对音乐的反应并没有经过一个学习的阶段, 这显示了我们对音乐的爱好是与生具来的。 另一项早产婴儿的研究 (Caine, 1991) 中发觉, 聆听音乐的一组婴儿比没有听音乐的一组康复得较快, 出院的日期平均可以提早五至六天,这些研究都显示了婴儿对音乐的正面反应。 对于自闭症人仕来说,他们天赋的音乐能力比正常的人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中一项研究(Applebaum,Egel, Koegel & Imhof, 1979) 便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模仿能力比一些有音乐天份的正常儿童还要高, 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Rimland博士认为自闭症人仕的音乐能力差不多是宇宙性的( Rimland,1964),他们有些拥有超凡的音乐感,辨音能力非常高; 在笔者处理的自闭症个案中,就有不少可以辨别两个或以上同时间出现的声音, 其中有一个极度抗拒社交上的接触的自闭症儿童,当他听到姊姊练琴时弹奏的乐曲, 他便可以弹奏出同样的乐曲来。 一些文宪(O' Connell, 1974)记载, 一名自闭症儿童能知道隐藏在乐曲内和弦音根的改变, 这能力就是很多专业的音乐人仕也未必能做到; 另外一名自闭症的儿童则在一岁半时已能分辨出不同的交响曲及它们的作者。 正因为自闭症人仕一般对音乐的强烈反应及兴趣, 适当的音乐活动可以加强他们的参予感,也可在治疗或训练的过程中, 大大提高他们对治疗师的认同感;譬如当治疗师弹奏着一首当事人爱好的儿歌时, 那首歌便可成为两人沟通的桥梁,加强认同感,继而可促进治疗及训练的成效; 若再善加利用,音乐对自闭症人仕的强化效果(Reinforcing effect), 便可增强治疗师在进行治疗时的「筹码」(交换条件);举例说, 治疗师要求当事人说出乐器名称后,才给予乐器进行音乐活动; 又或者在弹奏钢琴时钢琴的声音很自然地成为小肌能训练的强化物, 因此利用音乐作为奖励加强了奖励的多元性,可以减少用食物奖励的不便, 奖励亦来得较为自然。
安全而多元感官刺激
Temple Grandin博士是一位自闭症人仕, 她在她的著作(Grandin, 1986)中讲述童年时的感官经验时提及音乐的经验, 她的思考主要是图象的思维方法,她凭听觉处理声音资料时有很大困难, 甚至无法记忆别人所说的话,而旋律就是她唯一可以记忆的非图象的资料, 她建议一个好的自闭症治疗计划应该包括行为矫正法、感官的疗法, 言语治疗和音乐治疗。
音乐除了是一般自闭症人仕较容易接受和处理的感官刺激外,音乐多重感官的特性, 可以协助他们加强专注力和记忆力,而这些都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一项加拿大的研究(Morton, Kershner & Siegel, 1990)显示, 在工作前聆听音乐可以加强记忆力并且同时提高了不受外在环境干扰的能力; 而另一项有关自闭儿童上音乐课的研究(Kostka, 1993)发觉, 他们在上普通班的音乐课时所出现的行为问题如重复手部摆动、身体的摇动、 及缺乏参予等,比起他们上其他特殊班的时间都要少, 这显示了音乐的特殊吸引力可使他们较为专注,而在这项研究中亦同时发现, 他们在聆听音乐时的表现最为专注,因此, 音乐课被认为可优先作为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学科。
音乐提高学习动机
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Lovaas博士利用密集式的行为训 练法大大的改善了自闭儿童学习上的问题 (McEachin, Tristram & Lovaas, 1993), 而他的方法强调利用奖励和重复的训练,我想音乐可以配合行为训练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由于音乐是自闭人仕所喜爱的,加上音乐活动能带给他们满足感, 这足以令音乐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强化物(reinforcer),适当的运用, 可使单调的训练模式变得有生气,奖励也来得自然。
音乐内蕴藏着重复的结构,如一首歌曲中有相同的旋律但有不同的歌词; 又如歌曲内出现的副歌,就是歌词及旋律都经常重复的段落, 这些重复的音乐结构很自然地给予自闭人仕「预知」的感觉,这种感觉既安全又新鲜, 当配合了音乐活动的设计,可应用于很多不同的训练如言语、肌能、认知及社交训练等。 自闭症人仕的学习确实需要很多的重复练习,而善于利用音乐内重复结构, 便可增强学习动机,使重复变得不沉闷;举例说,在一些发声的练习中, 用唱咏的方法来重复地练习同一个母音,但将旋律及节奏加以变化, 便可作重复的练习而不沉闷,亦提高了重复学习的兴趣。
促进言语及沟通技能
言语和沟能技能力薄弱都是自闭症人仕的最大障碍, 在笔者的经验中,透过歌咏和念童谣是自闭症人仕学习言语上佳的工具。
有很多自闭症儿童对言语的理解的能力都不高,因而未能专注于治疗师的指示, 甚至好像听不见,但在音乐的环境里,他们较容易接受唱咏的指示,能模仿唱出歌曲, 对歌曲内所教授的概念亦显得较容易掌握。 一项自闭症研究(Buday, 1995)显示, 倘若用旋律配合要教授的物件名称(当唱出物件名称时同时展示该物件), 效果比传统的口授式更好而且记忆较持久; 而我在替自闭症儿童作言语训练时经常采用的「歌词填充」法, 可以有效地诱导他们唱出正确的歌词; 「歌词填充」法是先让当事人熟习某首歌曲的旋律及歌词, 可透过治疗师的唱咏或播放录音进行,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于唱咏该歌曲时把句子最后的字词略去, 让当事人用自己的声音填上字词。
经过悉心设计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非言语的表达能力, 对于某些没有言语能力的自闭儿童,用音乐加上动作配合做模仿练习, 可增强他们非言语的表达能力,透过动作和声音的联系他们可以了解动作的意思, 加强身体语言的运用。 一项运用即兴演奏与自闭儿童发展沟通模式的研究(Edgerton, 1994)显示,这方法名为Creative Music Therapy, 由著名音乐治疗先驱者Paul Nordoff和Clive Robbins所创, 可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非言语的沟通能力如目光接触和身体语言的表达。
促进社交情绪上的发展
透过各类的敲击乐器如鼓和钹等,配合身体肌能的运动, 可使音乐成为情绪发泄的工具,这又是由于自闭症人仕缺乏沟通技巧, 这些多元又安全的感官运动有助抒发一些抑压的情绪。 在成功主导的音乐活动设计下,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享受成功的经验,成功带来自信, 而建立自信心更是社交情绪发展及其他学习的重要基础。
自闭症人仕另一项障碍就是不正常的玩耍技巧及狭窄的生活兴趣, 倘若能够成功地培养他们一些正常的消闲兴趣,便可以使生活兴趣正常化, 亦可减低他们异常的玩耍行为,这是行为训练技巧中的「加强不共容行为」的方法; 举例说,一位正在接受音乐治疗的儿童,由于培养了歌咏和吹奏口风琴的兴趣, 因而减少了自我重复的说话(鹦鹉语),又或者他在唱歌时,也不可能同时重复的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