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托养中心 ★山东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康复训练基地 ★日照市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定点单位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成果

培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时间:2008-05-24 09:36:38

           随着智障教育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国内外特殊教育大力提倡“教育一体化”,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使得我们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变化,招收的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转向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中、重度智障儿童大脑受损较重,使得他们认知、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轻度智障儿童,而中、重度智障儿童是儿童少年的一部分,他们将来也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培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以及一些简单的技能,在可能的情况下服务于社会。为此,我校对中、重度智障班的生活适应课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内容的选择
                  培智学校使用得《中度智力残疾教育训练纲要》是94年试行的,在当时是比较适用于中度智障儿童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纲要的许多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滞后于时代的需求。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紧紧围绕“为了生活”、“根据生活”、“提高生活”的理念。充分体现适应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对儿童实际生活的指导和运用。选择的内容要因人、因时、因地、因年级而宜。低年级以生活适应为主,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中年级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主,并适当参与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社交能力;高年级以学习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还应渗透于各学科之中,把教学与参与社会的有关内容有机的结合。如:学习到商店购物,学习使用人民币等。教学都要以生活为中心,把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一切教学活动中。
                     
                  生活适应课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单单局限于劳动技能的培养,还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因此,训练的内容必须切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能力发展的需要,训练方法操作性强,直接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其参与兴趣,有利于在相应的环境中就生活学生活,通过适应生活达到适应生存的目的。
                     
                  内容确定要考虑时间顺序和空间条件,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以时空条件最佳结合点作教育活动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序性,还可以大大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另外,中、重度智障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连续性。因而对内容的安排既要有整体的、系统的、综合考虑,又要注重每个阶段的独立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二、训练的组织安排
                  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可行性和实效性。具体作法是:1、课时比例依据《纲要》确定为每周6课时,相对集中安排在下午。2、任课教师相对稳定,采用协同教学法。学生按年龄及能力跨段分班组合。3、内容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商定,4、训练场地相对稳定。
                      三、施教方法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受损,智力低下,常常遭冷遇、讥笑、讽刺、挖苦,久而久之造成他们自卑心理,在生活中缺乏勇气,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去尝试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去尝试、体验成功和自身的价值,补偿其缺陷,开发其潜能。
                      1、情境激趣参与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智障儿童因身心缺陷,他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对新事物的兴趣是不异于常人的,尤其是中、重度智障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因此,在选择内容时要求新求变,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内驱,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参与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生长点,是补偿缺陷的有效途径。只有参与,才能有收获。另外,情境是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和参与的有效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就是强调日常生活是对人最生动、形象、有效的教育。人在情境中学到的东西最多、最真实。教育也只有植根在生活当中才有生命,才可成长。在诸多教学法中情境教学法为首选,它既是一种教学法,也是一种教育意识。如:教学生整理房间这一生活自理能力,首先给他们创设了生活环境,带他们到学校的家政室。紧接着又给他们创设了语言情境:今天,我们都来做爸爸、妈妈,把我们的家收拾得整整齐齐。学生的积极性在情境化的教学中很快地被调动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缺陷得到了补偿。
                      2、协同教学法
                  协同教学法是两位以上的教学人员,协调教学一个班级,是教学形态得以变化的教学方式。协同教学的教学人员不一定是教师,可以针对教学主题的需求由学校其他人员做现身说法。如:图书管理人员、校园工友、厨工------等,甚至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担任某教学主题的教学工作。如:学习到邮局寄信、寄物。我们事先与邮局取得联系,要求到营业厅进行教学,邀请邮局的服务员为学生讲解。邮局负责人听说智障学生上社会实践课非常支持,亲自向孩子们介绍了邮局情况,并教孩子们怎样看邮局指示牌,寄、取信物的方法等。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孩子们在社会化实践中掌握了这一技能。
                     
                  生活适应课的内容大部分需要儿童动手操作,在动手训练上,一个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儿童都能手把手的教。我们还采用了主――辅式的教学方法,即由一位教师主讲,另一位教师辅助教学,辅助教师事先知道上课内容,这样能很好的配合教学,既能满足儿童的个体需要,又能完成内容主题目标下落实分层教学。
                  采用协同教学法往往一个活动牵涉到许多人,也意味着每个人对一个活动的成败要共同负责,要特别强调教学团体的合作精神,必须经常为教学召开讨论会,分析、研究教材,设计教法,进行评估活动。协同教学法使教师的优势得以发挥,形成优势互补,共享教学资源,也使分层教学得以有效落实。
                      3、合作学习法
                  在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上虽然教师照顾了学生智力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但各类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并不均衡,在加上智力的原因,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理论,采用异质分组法,让能力强的与能力差的结合在一组,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技巧,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4、循序渐进训练法
                  智障儿童由于接受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对任何稍复杂的自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为了便于学习,理解和训练,我们采用“分步综合训练法”。即把一项学习任务分成几个组成环节和步骤,然后再把各环节、步骤综合起来进行训练,形成统一的整体。像包饺子这一生活技能,我们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先教学生合面、揉面;然后再教学生擀皮;最后教学生怎样包饺子。在训练过程中注意由易到难,由帮到扶,最后到独立操作。安排的内容应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不论是传授生活技能,还是让学生制作什么东西,都不要急于求成,要组织学生反复练习,每一个重复需要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地反复训练,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机能。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激发其学习、实践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四、遵循的原则
                  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有共性,也有异性。教学中除根据他们的特点坚持贯彻思想性、科学性、可接受性等与普通教育共性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补偿性、激励性、个别化教育、家教结合原则以及实用性、实践性、适应性原则。
                      1、补偿性原则
                  在智障儿童训练过程中,即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缺陷,又要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应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如:“先天愚”的学生,手指短,手掌厚,动作缓慢,协调能力差。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有意识地让他们多做一些手的动作,像夹豆、剪纸甲、折纸、穿珠子等。还编排了手指操,以及利用“333”学具,让他们做一些手的精细动作,训练手的协调能力,达到补偿缺陷的目的。
                      2、激励性原则
                  在生活中智障儿童常常充当“残疾者”、“落后者”、“失败者”的角色,长期的角色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激励理论,鼓励他们去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让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其参与的欲望,形成巨大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时机给以鼓励,哪怕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达到激励情感的作用。
                      3、个别化教育原则
                  智障儿童个别差异很大,他们接受能力、爱好、兴趣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生活技能前,要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目标,选择的内容和训练强度要适合每个智障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对于接受能力较强,体力较好,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目标制定的就要高一些,让他们做一些有难度的训练。对于体力差,有明显动作障碍,手脚不灵便,理解较慢的学生,目标制定的就要低一些,让他们做些容易的事情,对于个别掌握不好的学生还可加强课外辅导,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打下基础。
                      4、家校结合的原则

在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自理技能,家务劳动技能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单靠学校单方努力肯定是收获甚微的。因此,培养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学校一方要积极作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随时与他们取得联系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提高孩子生活能力的重要性,配合学校给孩子创设实践的机会,督促鼓励子女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补偿其缺陷,开发其潜能。
                      5、实用性、实践性、适应性原则
                  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课除了体现以上几个原则外,还应突出实用性、实践性、适应性的原则。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体现实用性。教学方法要以学生学得会,做得好为标准,体现实践性。教学效果要以学生会用,用得好为标准,体现适应性。只有遵循了原则,中、重度智障儿童所学内容才能学以致用,指导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实践证明,培智学校设置生活适应课是完全必要的,给过去一筹莫展的特殊教育带来了生机,给中、重度智障儿童带来了希望。培智学校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现实而科学地把教育训练的重点转移到中、重度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上来,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热门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录
Powered by 日照启德培智学校   © 2004-2019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咨询电话:13455002228,0633 - 6866629